述說聖經的故事

豈只是博物館

1569 Biblia del Oso

1569年出版的熊的聖經 —— 首部由原文譯成西班牙文的聖經。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眾所周知,現時在美洲和西方世界的許多地方,聖經知識正在減退。聖經嗎哪博物館 Maná Museum of the Bible, 作為位於墨西哥城的聯會機構,期望鼓勵人認識聖經及其起源,培養人閱讀聖經以至翻譯它的渴求。 

一個博物館竟然是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機構之一,或會令人驚訝,為此,聖經嗎哪博物館(Maná Museum of the Bible)的領袖分享說,博物館的熱忱是啟發人探索聖經、聖經歷史和聖經神學。透過課程、會議、展覽及資源圖書館,聖經嗎哪博物館擔當著學術探索、自我發現和手工藝與文獻藏館中心的角色。

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美洲區總幹事卡德納斯(David Cárdenas)說:「嗎哪博物館絕對不只是一所博物館。這事工以其獨有方式,透過其恩賜和經驗,祝福美洲區所有參與聖經翻譯運動的人。作為聯會培訓參與溪流的一分子,嗎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透過神的形象和語言(The Image of God and Languages)課程,合作提升其他訓練中心的效能。

博物館也為聯會及伙伴機構的多項活動提供資源,例如2019年與智利聖經公會合作,為本地聖經譯本展覽提供補充資源。 

博物館創辦人戈梅斯博士。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夢想實現

博物館創辦人戈梅斯博士(Dr Cristian Gómez)成長於1970年代的墨西哥城,從首都許多的博物館,他很容易就可以接觸到豐富的文化典藏。身為篤信基督的學生,他發現那裏缺少了一所展出某本書的歷史的博物館,而此書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寶庫 —— 聖經。 

戈梅斯開始收集聖經,數目從起初的四本增至一百本。他為創立博物館而接觸一些教會和團體,卻無人問津,他又開始在文化場地,如學術圖書館,甚至地鐵站舉辦展覽。後來他成為一名教授、牧者和神學家,其學術生涯從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UNAM)延伸至其他學院。

墨西哥的查蒂諾語新約聖經。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到2000年,縱使資源有限,戈梅斯仍踏上信心的一步,在墨西哥城建立了嗎哪博物館。這是美洲首間聖經博物館(美國的聖經博物館於2017年開幕)。博物館的藏品包括三千部整部的聖經、新約聖經及部分聖經書卷,涵蓋四百種語言,當中包含許多墨西哥原住民語言。

博物館又設有偌大的圖書館,收藏了六千本神學和聖經歷史的書籍。為了推廣關於這本「最多人閱讀和翻譯的文本」的教育工作,戈梅斯已花上三十五年收集古代文獻抄本。

來自博物館的西奈抄本摹本。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以下是博物館的部分藏品:

  • 第四世紀的西乃抄本(Codex Sinaiticus),和聖路易聖經抄本的摹本,後者以其精美的手繪插圖而聞名。
  • 1836年在美洲印製的首部西班牙語聖經:拉丁語・西班牙文斯語雙語聖經,共二十五卷,附地圖集。
  • 馬丁路德的德語譯本聖經摹本,以及威克理夫與丁道爾的英文譯本聖經摹本。

戈梅斯表示,他們的異象是「⋯⋯預備門徒,在往後世代繼續服侍所有基督徒群體,和喚起社會上每個階層的興趣,來認識和重視這本書中之書⋯⋯」

在禁書上展現的光芒 

這異象講求「力爭上游」的決心,以對抗墨西哥文化中存在已久的洪流。翻譯聖經 —— 以至用拉丁文以外的語言閱讀它 —— 在墨西哥已被禁止三百多年。1500年代,來自西班牙的羅馬天主教傳教士率先以多種原住民的語言,翻譯教理問答和部分聖經書卷。然而,在1545年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後,教會領袖為了防止異端散播,頒令拉丁語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為唯一可信的聖經來源,禁止人在未得教會批准下,將神的話語翻譯成其他本土語言,又下令銷毀已有的譯本。 

1831年的納瓦特爾語路加福音。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這情況持續至1827年,當時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把西班牙語聖經送到墨西哥。儘管如此,首批容許入境的是一套十卷既笨重又昂貴的版本,當中包含次經及教會批准的大批注釋書。及至19世紀,在改革者的鼓勵下,將聖經翻譯成原住民語言的工作才重新開始。(嗎哪博物館藏有其中一部極少數的現行譯本,就是1831年的納瓦特爾語[Nahuatl]路加福音譯本。)

然而,即使19世紀中期法例限制教會權力,並宣告宗教自由,這些新設的自由未有在國內激起聖經閱讀的革命。博物館館長赫南德斯(Areli Hernández)指出,時至今日,許多墨西哥人早已習慣依賴教會教導的簡單教義 —— 即使他們家中有聖經。

2003年在波哥大舉行的全球人員對談會上,嗎哪博物館館長嚇南德斯與叢林輔助服務中心(JAARS)的奧太維安諾(Steve Ottaviano)交談。攝影:Jim Killam

她說:「(博物館)創辦人所關注的是為墨西哥社會提供一個空間讓人前來認識聖經、它如何成書、為何有那麼多譯本,以及(聖經)正典翻譯的歷史。」

邀請作個人探索

博物館歡迎任何信仰和宗派傾向的人前來,就這部最受喜愛和「斥責」的書本,第一身地探索證據和歷史文獻。赫南德斯表示,參觀者問的問題包括:哪本是第一本聖經?為何這裏的聖經大多是天主教版本?為何除了拉丁文外,其他語言的譯本會被禁止翻譯和閱讀?原住民譯本是如何翻譯出來的?

參觀者到嗎哪博物館認識聖經展品。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她又指,參加者顯出深層的屬靈渴求。有些學生因教授吩咐而來,但他們從未閱讀聖經。許多人活在攔阻這種習慣的文化氛圍下。他們一旦來到博物館,馬上有興趣親身閱讀聖經。

學習聖經歷史。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赫南德斯說:「我們只想展示,聖經的核心信息是他們直接閱讀就能明白的,它本質上與神在基督裏的愛結連一起。他們不少變得有興趣參與課程,藉此拉闊對話、討論和進一步探索各人信仰基礎的空間。」

助教會展望未來

嗎哪博物館透過展覽和會議扮演的另一角色,是幫助教會明白聖經翻譯的重要性。在現今的墨西哥,許多天主教和新教教會同樣支持,甚至參與將聖經翻譯成本土語言的工作。

宣佈於2022年在瓦哈卡舉行「全人類的聖經」展覽。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2022年,嗎哪博物館與方濟各會合作,於瓦哈卡的聖方濟.亞西西教堂與修道院(Temple and Convent of St. Francis of Assisi)舉辦聖經展覽,主題為「全人類的聖經:墨西哥邁向福音五百年」(The Bible for All Peoples of the World: Toward 500 Years of the Gospel in Mexico)。展品包括死海古卷、拉丁語武加大譯本、1569年由雷納(Casiodoro Reina)出版、首部從原文翻譯成西班牙文的聖經,以及七種墨西哥原住民語言的聖經譯本。

博物館館職員與伙伴出席瓦哈卡展覽開放日。後排左起:維森特弟兄(Vicente, 帕尼斯特拉胡亞卡的聖米格爾德阿連德教區[the Parish of San Miguel Arcángel, Panixtlahuaca]主教)、施瓦布(墨西哥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總幹事)、門德斯(Victor Méndez , 嗎哪博物館)、科斯墨弟兄(Joel Cosme, 瓦哈卡省長)。前排左起:蒙卡達(Betiana Moncada)、赫南德斯(博物館館長)、維拉斯奎茲(Aracely Velázquez)。 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墨西哥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Mexico)總幹事施瓦布(Marc Schwab)指:「我非常感謝嗎哪博物館的參與。他們致力將聖經帶進墨西哥教會和民眾的思想與對話中,分享聖經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性。除此之外,他們也分享墨西哥原住民語言聖經翻譯的需要,又分享其進度。」

透過分享聖經歷史,博物館期望建立人們對聖經信息和聖經翻譯的熱忱。

赫南德斯說:「我們期望看到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教會,都更深了解(神所寫的)啟示的歷史,並看到它形書的價值,從而幫助每個人欣賞每個譯本都是具有重大價值的歷史舉動,然後告訴世人,聖經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文化舉措,而認識當中的屬靈信息是普世人權。」

*****

值得冒險:翻譯西班牙語聖經

當16世紀宗教改革蔓延至西班牙,這浪潮特別以塞維利亞的聖伊西多羅修道院(San Isidoro del Campo monastery)為中心。在那裏,名為里拿(Casiodoro de Reina)的修士等人因著閱讀馬丁路德等的著作而接受基督新教的信仰。里拿和其他修士接受的改革宗強調以本土語言接觸聖經,和實踐自行詮釋自由,過於以拉丁語閱讀聖經及由神職人員指導。正如馬丁路德和丁道爾冒死將聖經由德文譯成英文,里拿也以身犯險,翻譯西班牙語聖經。1557年,他與十一名修士被官方捉拿前逃到日內瓦。(部分留守後方的修士在宗教法庭的領袖手中殉道。)

1569年熊的聖經中創世記的首頁。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里拿遊走各處以避開審訊。他大概是在同工的協助下,繼續翻譯工作,期間參考早期的西班牙語聖經譯本,以及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原文文本。里拿於1569年在巴塞爾出版整部西班牙語聖經,此譯本稱為熊的聖經(Biblia del Oso),因印刷本首頁印有一頭熊吃蜜糖的圖像,圖片下方則印有希伯來語和西班牙語的以賽亞書40章8節:「惟有我們神的話永遠立定。」嗎哪博物館擁有這部聖經的唯一僅存版本。

1569年熊的聖經標題頁。照片來源:嗎哪博物館

里拿於1594年去世後,有同樣來自聖伊西多羅修道院的瓦萊拉修士(Cipriano de Valera)於1602年出版該譯本的修訂本,成為被廣泛採用的里拿・瓦萊拉聖經。直至現時,此版本已被多次修訂和更新。

 

*****


撰文:Gwen Davies與Jim Killam(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聯會機構可下載和使用文中圖片

特別鳴謝奧林格斯國際校舍(Origines International Schoolhouse)總監羅布爾斯(Alan Arriaga Robles)協助訪問傳譯。

04/2024 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

資訊、教導、啟發 : 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語言群體學習用短片講故事

對一對宣教士夫婦來說,在異文化中做聖經翻譯的工作,讓他們既疲倦又繃緊。他們在家裏激烈地吵起來。 太太:為甚麼你總是責怪我?為甚麼你不去作一點事? 丈夫:我很忙啊!你知道我有多少事情要處理嗎?你知道這會議很重要! 太太:不要再責怪我了! 這對夫婦的園丁喬士把這一切聽在耳裏。之後,他把這件事轉告朋友喬爾,而喬爾恰好是翻譯團隊的主要成員。 喬爾責備喬士說長道短的習慣,兩人氣氛開始緊張起來,喬士錯誤指責喬爾參與了最近令他叔叔死亡的巫術。兩人最後揮拳相向。 後來,喬士發現了真相 —— 他的叔叔其實是因心臟病去世的。他又從一名紮根於神話語的牧者,獲得明智的建議,喬士決定向那些曾被他冤枉的人尋求寬恕。 ••• 這是二十分鐘短片 Yu Go Tok Sori Tu? 的劇情概要。在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托克皮辛語(Tok Pisin)中,片名意思是:「你去道歉了嗎?」來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在合作時,往往要與罪的交戰,這項挑戰在道歉不普遍的文化中,更為困難。這齣短片是個例子,說明尋求寬恕與復和,會帶來祝福。 2月6至15日,在巴布亞新畿內亞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舉行的國際媒體服務(International Media Services, IMS)短片攝製工作坊上,這短片是參加者四個精心製作的項目之一。參加者來自不同的背景,從領袖、牧者、宣教士,到致力參與聖經翻譯及其相關事工的個別人士。 Yu Go Tok Sori Tu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作首映。首映夜在東部高地省烏克倫巴的一間教會舉行,當地人和在巴布亞新畿內亞服侍的各國宣教士都有出席。 首映後,短片給上傳到YouTube,讓社群內外的人士都可以看到,除了在社交媒體上,還可以透過流動電話分享。 參加者在工作坊的WhatsApp 群組裏交流收到的回應,其中一人寫道: 「今天早上市場上有三個本地人(他們沒有來看首映),說很喜歡我們製作的影片。我問他們如何看到,他們說有人將檔案分享到朋友的流動電話上。他們問甚麼時候會有另一齣短片。巴布亞新畿內亞人對這類影片非常感興趣!」 另一人寫道:「阿們!我有幾個朋友在YouTube 觀看後,也說我們應該繼續製作此類影片。榮耀歸主!」 一名工作坊導師寫道: 「今天早上,在托克皮辛教會的崇拜上,一名巴布亞新畿內亞翻譯員講了一篇有關寬恕的道。講道內容談到巴布亞新畿內亞文化如何透過賠償來結束分歧,但雙方都沒有尋求寬恕或原諒,而錯誤總是埋藏在心裏,日後又再提起。這讓我在構思影片故事時,想起了我們的對話,事實上,這是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用媒體把聖經翻譯出來 短片工作坊由國際媒體服務 (IMS SIL International)培訓總監恩斯特(Andreas Ernst)設計,其理念源自用多媒體把聖經翻譯出來,有助促進「與聖經聯結」的信念。 恩斯特說:「溝通不是一條單程路,同樣地,有關『與聖經聯結』的對話,是從聖靈在我們所服侍的人的生命中工作,引發出來的。這課程以耶穌為榜樣,祂透過提問、對話,和使用本地的敘事方式,讓祂的受眾發現神的愛,並祂於他們的生命中同在。在我看來,這種方法在SIL中使用得並不足夠,所以我很高興發現巴布亞新畿內亞SIL的工作人員和合作伙伴對這種方法感興趣。」 恩斯特(Andreas Ernst)向學員示範使用綠幕製作短片的訪問技巧。攝影 :Susan Frey 本次工作坊由SIL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媒體專家費蘇珊(Susan Frey)發起並籌辦。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翻譯與短片統籌員麥嘉芙(Cathy Miedes) ,與恩斯特和費蘇珊,一同主持課程。學員學習透過錄像類型,如短片、基於圖像的聖經故事短片、音樂短片,和以訪問為本的「說話者」風格資訊短片,來呈現福音和相關真理。 費蘇珊(Susan Frey)示範使用短片編輯軟件,為學員提供實務指導。攝影:Andreas Ernst 費蘇珊說,在世界各地,隨著短片和其他數碼媒體在日常生活中越發普及,它們不再是事工的一種選擇或附加內容,而是人們預期的。 她說:「在巴布亞新畿內亞,無論人的識字程度如何,許多人仍然強烈偏好口語交流。短片可以是非常有效又有力的工具,為社群提供資訊,教導和啟發他們。」 「本課程的優點之一,是它教導參加者以符合道德和本地化的方式,使用短片。我希望它幫助我們擺脫以往的傾向,就是怎樣講述我們所服侍的社群的故事,並進而裝備這些社群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麥嘉芙( Cathy Miedes ) 主持的一節課中,學員練習取景拍攝和適切地移動相機。攝影:Susan Frey 神故事的管家 除了學習短片製作的技巧外,工作坊又強調媒體製作 —— 即使對非專業人士來說 —— 也是神使命的關鍵要素。聯會製作的培訓短片Stewardship of Story(故事的管家)強調,我們都有責任報告神在我們中間的作為的故事。 麥嘉芙說:「當與小組分享這短片時,我覺得當中信息以一種非同尋常的方式,引起參加者的共鳴。那些最初因其他原因而對完成課程表示擔憂的人,選擇留下來,並設法按時上課;有些人甚至在聚會結束後留下來,完成他們的功課。看來他們抓住了重點:我們都是神故事的管家。」 各參加者展示短片製作工作坊中使用的拍攝設備。攝影:Andreas Ernst 撰文:Cathy Miedes(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進深閱讀

04/2024 全球

展望2024

隨著新一年展開,我們驚歎神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裏所作的工。我們也展望著將要把我們連結一起的好幾個聚會和對談會。

進深閱讀

01/2024 菲律賓

從舊約聖經的角度看神

在2009年順利完成自己語言的新約聖經後,基納賴亞人(Kinaray-a)與菲律賓聖經翻譯會合作翻譯舊約聖經,一起進深地認識神。

進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