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需要遇上熱情

- 超越英語沉浸的體驗

「作為西方的宣教機構,澳洲威克理夫可怎樣幫助Kartidaya呢?」

2012年,在曼谷舉行的一次威克理夫會議期間,博爾曼(Barry Borneman),時任澳洲威克理夫總裁向他的同房馬內斯(Marnix Riupassa),時任Kartidaya的總幹事發出這個問題。他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會發展成為一個每年舉辦的英語課程,即使新冠病毒也無法阻止。

源於一份由心而出的熱情

Kartidaya是聯會在印尼的機構,作為其領袖,馬內斯回覆博爾曼說,他的團隊需要更好的英語能力,以配合工作需要 —— 從撰寫電郵與報告,為外籍顧問編排公務行程,以至閱讀英文釋經書等。

對Kartidaya來說,這英語計劃是需要得到回應;對澳洲威克理夫來說,卻是一份由心而出的熱情。博爾曼的太太瑪姬(Marg Borneman)負責帶領這個計劃。她說澳洲威克理夫一向熱衷幫助亞太區內的聖經翻譯機構;而曾經是英語教師,她更清楚知道這個計劃不止於此。

「英語沉浸體驗」(English Immersion Experience, EIE)讓參加者沉浸在英語中 —— 在英語處境裏生活,向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學習,藉此改善英語能力。

瑪姬(Marg Borneman,前排左一)與2016 年的EIE學員在袋鼠地合照。
(後排左至右:瓦努阿圖翻譯與識字教育項目[Translation Literacy Programme, TLP]的Pastor Joshua、YMP3的Marcel和TLP的Kalite。前排左至右:瑪姬、GPM的Pastor Ola、Kartidaya 的Isma和澳洲SIL的Raewyn。)
攝影:Rod Jones

 

瑪姬說:「這是個沉浸在英語中的大好機會,參加者透過與其他參加者、威克理夫職員和家舍主人,分享生命及與家庭、工作與信仰相關的故事,以至參與教會的英語班,建立自信。」

計劃自2012年展開,每年都以不同的方式豐富參加者的經驗,例如參與TESOL訓練課程、威克理夫開放日、威克理夫跨文化事工課程,和項目策劃工作坊等。

參加者之間的共同願望

過去多年,已有二十二名不同國家的基督徒工作人員,受惠於這個由澳洲威克理夫在其位於墨爾本巿郊袋鼠地(Kangaroo Ground)總部主辦的計劃。除了印尼,參加者也來自所羅門群島、瓦努瓦圖和東帝汶。

2017年的EIE學員在袋鼠地的課室合照。
(左至右:YPMK Kaleb Yosua的Elsy、TLP的Father Norman、GPM的Pastor Mon和GPM的Ocha。)
攝影:Marg Borneman

這些參加者雖在不同國家肩擔不同的角色,如聖經翻譯員、牧者、「與聖經聯結」工作人員和行政人員等,卻有著同樣的願望,就是看見聖經翻譯成各國人民的心底語言。而這個計劃也是個讓他們經驗彼此文化,從而更深認識對方的機會。

互惠互利

Kartidaya的員工梅納雷(Netty Manalu)在2019年參加EIE。她在袋鼠地時與她的師友博爾曼和瑪姬夫婦住在同一所平房。

梅納雷說:「他們不會說我的語言,這迫使我必須說英語。」雖然很不容易,但她因而學習得很快,「不單只是英語,更是他們[澳洲人]的文化和天氣」。

安東尼士(Karyadi Antonius)現時是Kartidaya的總幹事,在2015年參加EIE。他認為那經驗很有幫助。

他說:「那是改善我的英語能力的好機會。現在我說英語時更有信心,對英語文化也更了解。透過EIE,無論在『課室』內外,我都可以學習英語。

在澳洲威克理夫擔任接待員的基芙(Mary Keef)以師友的身分參與該計劃。

她說:「能認識這些參加者真是有價值又鼓舞。看見他們努力嘗試,渴望學習的心非常好⋯⋯他們獻心予主,委身於聖經翻譯⋯⋯完完全全地奉獻自己。」

當新冠肺炎成了世界的背景圖

自2012年起,瑪姬就希望在參加者回國後,繼續在英語學習上支援他們,但因著其他職務,要實行並不容易,然而機會在2020年終於來臨。

疫症大流行期間,EOE其中一名導師Christine Franklin透過Zoom參與課堂。枱面上的澳洲國旗是她用來代表自己國家的物件。
攝影:Kirk Franklin

因著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出現,並且Zoom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瑪姬與她的團隊決定在這年夏天,舉辦歷來第一次虛擬版的EIE —— 英語線上體驗(English Online Experience, EOE)。這個為期六星期的計劃,共有十一名參加者,即一名東帝汶的譯經員,和十名Kartidaya的工作人員。而在七名師友中,五人是澳洲威克理夫的工作人員,一人是澳洲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Australia)的人員,一人是澳洲威克理夫的支持者。他們8月起每周見面一次,每次九十分鐘的課堂分成三部分,即大組、小組和個別與師友會面。功課方面,參加者會透過電郵和Whataspp與他們的師友溝通。

好幾名參加者都表示,EOE不只是英語學習,更是「線上英語團契」。課程重要元素之一正是一起培育靈命成長,他們在課堂上反思和討論神的話語,也一同禱告。

對部分參加者來說,EOE的虛擬特質更是特別的祝福。

Kartidaya的錢德拉(Anita Chandra)說:「因著我的財務工作,我不可能離開工作太久去參加英語課程。」不過透過Zoom和WhatsApp, 她即使不離開國家和工作崗位,也可以與她的師友練習英語。

薩維琪(Helene Savage)是澳洲威克理夫人事部助理,正在修讀TESOL的線上課程。EOE 給予她大好機會,觀察該如何帶領課堂,也讓她有機會實習一下。而且,她也很享受與一班印尼同事聚會。

她說:「那甜美的團契是最美好的部分,大家感覺就像個大家庭。六星期完成後,即使較害羞的參加者,說英語時也更有自信、更自然。」

疫症大流行令國際旅遊添上許多限制,親身參與EIE也許不能在短期內發生,然而,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要學好英語的需要,與澳洲威克理夫熱心幫助的心,二者結合成推動計劃繼續向前的動力。

瑪姬說:「我們打算給這一批參加者幾個獲取支援的選擇,並且在明年初為另一批參加者開辦第二次EOE。我們期望在機構和個人層面上與他們建立更深的關係。我們更期待觀看在往後日子,除了改善他們的英語外,神還會讓我們結怎樣的果子。

撰文:Ling Lam

12/2024 全球

人工智能、聖經翻譯與全球大會

科技不但對聖經翻譯帶來影響,對出席約翰內斯堡全球大會的代表來說,也是甚具助益和饒富趣味的工具。

進深閱讀

印尼和貝寧 —— 歡樂後的悲慟

卡龍邦語(Kalumpang)福音書於2024年10月31日正式推出,這天也是印尼教會改革周年紀念日。感恩慶祝活動由西蘇拉威西基督教會(GKSB)主席巴蘭甘牧師(Rev. Kalvin Barangan)主持。這確實是一個歷史性日子,有些卡龍邦人將聖經貼近自己的心房,有些人則是第一次高舉它。巴蘭甘牧師協助分發聖經時,人們爭相拿取,大約六千本卡龍邦語新約聖經、六十本聖經研讀本,以及約九千本兒童聖經和聖經漫畫分發了。 但悲慟漸漸臨近。 聯會前董事會成員韋迪亞牧師(Bambang Widjaja)寫道:「在那麼歡樂的氣氛中,我們實在意料不到在2024 年11 月1 日快午夜時,收到一個悲慟的消息,GKSB 主席巴蘭甘牧師已經回到主身邊。」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韋迪亞牧師補充說:「顯然,神這位謙卑僕人的生命和事工,一直是神施恩典的器具。」 巴蘭甘牧師在聖經奉獻禮上講道後一天,於 11 月 1 日,因心臟病去世。這個震撼的死訊傳到聯會在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全球大會上。 Kartidaya(印尼的一個聯會機構)總幹事桑托索(Budi Santoso)說:「聽到這個消息,我感到很難過,巴蘭甘牧師是這個翻譯項目的關鍵人物。」  這項翻譯開展十五年後,曾一度停止,但巴蘭甘牧師重新推動團隊,在暫停三年後重新啟動了這個翻譯項目。 桑托索說:「巴蘭甘牧師與團隊一起翻譯聖經後,努力籌辦奉獻禮,雖然他不能繼續在場分發聖經,但我們不會停止。」  桑托索相信,該地區的教會將從巴蘭甘牧師結束的地方繼續前行,他補充說:「這不是我們的工作,這不是我們的意願,它是神的工作,將延續下去。」 韋迪亞牧師將於11 月 4 日(星期一)主持巴蘭甘牧師的追思禮拜。   青年使命團(YWAM)團隊交通事故造成一死多傷 青年使命團 (YWAM)團隊在地區大會後,返回貝寧時遇上多車相撞的交通事故,已確認造成一死、兩重傷,另外十三人安全並已返回貝寧。  YWAM 於 11 月 2 日寫道:「我們不能公佈死者姓名,因現已夜深,我們仍在通知其家人。」 出席全球大會的YWAM 代表哈密頓 (David Hamilton) 正在協助運返遺體。 YWAM 以其創意的全球佈道事工和海上醫療服務而廣為人知,他們也是聯會口述聖經翻譯培訓的合作伙伴。/span> 撰文:Isaac Forchie

進深閱讀

非洲反思:年輕一代的潛力和培訓

在2024全球大會上,來自非洲區的領袖討論了數項議題,包括引領年輕人參與聖經翻譯運動的策略,以及如何重新定義顧問發展等。  2024年11月2日於約翰內斯堡 非洲擁有全球最年輕的人口,七成人口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下。然而,聖經翻譯的工作大部分仍由老一輩負責。為解決這個問題,非洲區總幹事艾朗古(Irungu)在星期五(11月1日)主領了一場諮詢會,反思年輕人該如何參與。 艾朗古說:「在某些機構裏,我們看到年輕人帶來的影響,我們希望見到聖經翻譯運動在非洲以至其他地區由年輕人興起。年輕人不但活力充沛,而且是非洲人口的主要部分。基督教正在非洲崛起,年輕人正是當中最有活力的一群。 圓桌小組討論 圓桌小組討論後,非洲領袖分享了下列構思: 「我們展望一場來自本地以至全球的年輕領袖的運動,而聖經機構可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資源以作支援。我們的目標對象可以是已有心志服侍神的年輕基督徒,也可以是在學青年及他們的父母。我們也應該敏銳於那些被邊緣化的社區,特別是位於城鎮的社群。」 「年輕人的運動必須由年輕人建立。」 「我們可以在價值觀和神的事情上裝備他們,並且不能傾向某一性別,必須把所有年輕人全部帶動起來。如能與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一起工作就最理想不過。」 「我們應該把年輕人提升至策略層面。我們發現,當我們談論他們的同時,卻把他們置身於領導層和董事會等決策平台之外。」 「成功的機構會在年輕人仍讀大學時就與他們聯繫。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我們應該讓他們參與事工,訓練他們,並容許他們工作。我們要專為年輕人開設一些職位;當委派成年人出任某些職位時,也可委派年輕人擔任他們的助手。」 年輕人喜歡科技,我們要好好利用這點,給他們機會參與我們的工作。」 「年輕人喜歡音樂,我們可以藉此吸引他們加入。我們可以與他們一同禱告,讓他們參與宣教,使他們見到自己在那裏。」 顧問培訓和認證 聯會的聖經翻譯顧問暨非洲區翻譯統籌金比(Paul Kimbi)博士主領了另一場諮詢會,探討成功的聖經翻譯景象應該怎樣。他引用諺語「手術成功,但病人死了」,提出更多要反思的問題。 他問:「如果聖經翻譯是一場手術,那麼如何才算是成功呢?誰是病人呢?」  「成功的顧問工作不只涉及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這不僅是知道要做甚麼,而是知道要怎樣完成它。我們必須為本地人量身訂做一套切合他們需要的培訓課程,把課程本地化,使它更符合本地情況。」金比博士一邊說,一邊讓與會代表進行小組討論。 討論後帶出的問題: 聖經翻譯顧問的發展計劃有何內容?我們可以如何檢討其內容,好讓內容既相關,又有效益而且適切? 機構可如何協助發展培訓顧問? 現時非洲對聖經翻譯顧問發展和認證有何障礙?  我們可如何確保翻譯素質? 聖經翻譯顧問需要甚麼培訓才可獲認證? 科技在翻譯顧問的發展當中有何角色?   撰文:Isaac Forchie 攝影:Daisy Kilel

進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