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簡史
「宣教必須常常放在神作為的背景和預期下闡釋,這工作是祂獨獨發起的,最終也是單單靠祂才能完成。如果這觀點理解得正確,我們是不會變得被動,或以為我們的工作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從神的行動那更大又更尊貴的背景下,和肯定最終成果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一切工作。」(Timonthy Tennant, Invitation to World Missions, A Trinitarian Missi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 123)
我們有幸參與神的使命,也有幸「肯定最終成果」。
「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瑪拉基書1章11節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成立的宗旨是進一步宣揚祂的名,歸榮耀予祂。聯會所以存在,也是因著祂的名正在萬邦中傳開。回溯威克理夫的歷史,讓我們瞥見神一直以來如何牽引萬邦歸回祂自己。
又一個車房的故事
Amazon、Google、蘋果、HP、迪士尼、Harley Davidson⋯⋯以及威克理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從一個車房開始的。
威克理夫最初只是一顆渴望事奉的心 —— 服侍那些在少數民族中間工作的聖經翻譯人員與語言學家,解決他們實際的需要。上世紀40年代,這些人員大都來自北美,在暑期語言學校(現稱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SIL)的資助下,於中南美洲工作。隨著人員數目增長,對「本地辦事處」的需求也越發明顯。這樣的辦事處不單能夠處理迫切的會計需要,也協助美國人以禱告和其他方式參與聖經翻譯事工。
SIL的創辦人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與萊格特(L. L. Legters)於1930年代開辦「威克理夫營」以訓練語言學人員和聖經翻譯員(『威克理夫』一名取自率先將聖經翻譯成英文的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的姓氏)。當時,他們根本沒有想過這個機構的名字及其工作後來會大大發展和廣泛傳開。他們本來想訓練聖經翻譯員到其他差傳機構服侍,但在工作伙伴的大力鼓勵下,便決定成立這個專門從事聖經翻譯的組織。
1942年,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成立,其總部設於一所屬於尼曼(Bill Nyman)、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小小車房式公寓內。尼曼是個生意人,捐出公寓之餘,又參與義務工作。當時,除了會員同意抽取以支付辦事處秘書薪金和日常開支的5﹪行政費外,所有事工經費都會直接送到工場去。隨著翻譯團隊數目增加,辦事處也漸漸發展,搬往空間較大的地點。後來,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除了處理工場上譯經團隊的需要外,也積極在本地推擴聖經翻譯的異象,傳達有關需要的信息。
跳出美國
英國、澳洲、加拿大
1950年代,SIL開始在英國和澳洲開辦語言學訓練課程。這些以「威克理夫語言學訓練學校」或類似名字命名的課程,主要服侍那些希望獲得SIL學識與訓練的差傳機構,但也提起了好些有志宣教者對投身聖經翻譯事工的興趣。
這份興趣更促使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在這些國家成立。威克理夫在澳洲、英國和加拿大分別成立,各自在本國中運作,但它們在1950至60年代間,仍被視為美國總會的「分支」。
歐洲
1960年代初,為少數民族翻譯聖經的異象橫掃歐洲,歐洲各國的教會,從德國、瑞士、荷蘭,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開始陸續差派出宣教的生力軍。1990年代初,東歐和中歐對外開放,更多歐洲國家投入聖經翻譯行列。那些在前共產主義國家生活的基督徒,因深切體會過沒有神話語的苦況,而對協助其他未有母語聖經的群體尤其熱心。
亞洲
至1980年代,亞洲國家也開始加入這個普世的聖經翻譯運動了。日本、新加坡、南韓領先,其他地方隨後。至20世紀末,共有九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加入了普世的聖經翻譯運動。
國家本土機構
1970至80年代間,在威克理夫的伙伴機構SIL的指導下,多個國家成立了本土聖經翻譯機構(當時稱為「國家聖經翻譯機構」,National Bible Translation Organizations)。這些機構支持本土的聖經翻譯和應用語言學工作。他們也聯繫當地的教會,推動母語聖經的運用,招募人員,和鼓勵信徒為聖經翻譯工作祈禱。
國際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
威克理夫在世界各地成立的機構直至1980年仍然稱為「分支」,隸屬位於美國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當時,這個設於美國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不但面向美國群眾,也是世界各地其餘「分支」的代表。可以說,它呈現了國際威克理夫的雛型。
1980年,國際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正式註冊為公司,脫離在美國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世界各地的威克理夫機構從此納為國際威克理夫旗下的機構;而這個第一個成立的威克理夫機構(即今天的美國威克理夫)自此更能夠專注於美國本土的工作了。
1991年,國際威克理夫決定重組。各個威克理夫機構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威克理夫內的自治會員機構,「分支」一名不再採用。國際威克理夫由會員機構監管,換言之,每個會員機構不論規模和經驗,都擁有兩票,可透過投票來決定與國際威克理夫有關的事宜。
這次重組意義深遠。會員機構成為完全自治的組織,按著本國情況和本地文化,擔起制訂策略,及發展和模塑其機構的責任。國際威克理夫的角色則變為推動、提供指標與指引、建議、給予整體方向和支援,而不再制訂監管會員機構的政策。
同一時期,國際威克理夫與SIL傳統上互相扣緊的架構也開始轉變。歷史上,這兩個機構曾長期分享同一個董事會,前者的會員往往也是後者的成員。2008年,國際威克理夫和SIL分別改組架構,設立自己的董事會。他們現在是不同的機構,各有本身的董事會。雖然兩者仍然緊密合作,但也各自跟其他在少數語言群體中工作的機構或少數語言群體本身發展新的伙伴關係。這兩個機構一面與伙伴同心合作,一面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許多威克理夫機構仍然派遣人員到SIL工作,而國際威克理夫與SIL在好些策略上仍然配搭合作。
2008年,國際威克理夫開展了一趟新旅程,就是選出了新的董事會、執行總幹事和全球領導團隊。新領導團隊開始留神觀看神怎樣在世界各地的教會中作工,威克理夫又當如何參與祂的普世宣教工作才最好。
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2011年2月,國際威克理夫成為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新名字反映威克理夫朝向的新身份。聯會竭力成為一個歡迎別人加入的社群,當中成員都是反思的從業員,好管家,和藉著聖經翻譯運動及其相關事工參與神的使命的人。我們渴望營造合適的環境,以提升和擴闊神在世界各地的教會的合作和參與,好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透過神的話語,藉著祂的子民,認識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