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簡史

「宣教必須常常放在神作為的背景和預期下闡釋,這工作是祂獨獨發起的,最終也是單單靠祂才能完成。如果這觀點理解得正確,我們是不會變得被動,或以為我們的工作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從神的行動那更大又更尊貴的背景下,和肯定最終成果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一切工作。」(Timonthy Tennant, Invitation to World Missions, A Trinitarian Missi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 123)

我們有幸參與神的使命,也有幸「肯定最終成果」。

「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瑪拉基書1章11節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成立的宗旨是進一步宣揚祂的名,歸榮耀予祂。聯會所以存在,也是因著祂的名正在萬邦中傳開。回溯威克理夫的歷史,讓我們瞥見神一直以來如何牽引萬邦歸回祂自己。

又一個車房的故事

Amazon、Google、蘋果、HP、迪士尼、Harley Davidson⋯⋯以及威克理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從一個車房開始的。

威克理夫最初只是一顆渴望事奉的心 —— 服侍那些在少數民族中間工作的聖經翻譯人員與語言學家,解決他們實際的需要。上世紀40年代,這些人員大都來自北美,在暑期語言學校(現稱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SIL)的資助下,於中南美洲工作。隨著人員數目增長,對「本地辦事處」的需求也越發明顯。這樣的辦事處不單能夠處理迫切的會計需要,也協助美國人以禱告和其他方式參與聖經翻譯事工。

萊格特(Leonard Livingston Legters) 與妻子艾娜(Edna) 攝於1939年夏天。

SIL的創辦人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與萊格特(L. L. Legters)於1930年代開辦「威克理夫營」以訓練語言學人員和聖經翻譯員(『威克理夫』一名取自率先將聖經翻譯成英文的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的姓氏)。當時,他們根本沒有想過這個機構的名字及其工作後來會大大發展和廣泛傳開。他們本來想訓練聖經翻譯員到其他差傳機構服侍,但在工作伙伴的大力鼓勵下,便決定成立這個專門從事聖經翻譯的組織。

尼曼(William G. Nyman)與妻子艾塔攝於加州的住所前。尼曼於1943至1960年期間出任威克理夫和SIL的秘書兼財政。

1942年,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成立,其總部設於一所屬於尼曼(Bill Nyman)、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小小車房式公寓內。尼曼是個生意人,捐出公寓之餘,又參與義務工作。當時,除了會員同意抽取以支付辦事處秘書薪金和日常開支的5﹪行政費外,所有事工經費都會直接送到工場去。隨著翻譯團隊數目增加,辦事處也漸漸發展,搬往空間較大的地點。後來,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除了處理工場上譯經團隊的需要外,也積極在本地推擴聖經翻譯的異象,傳達有關需要的信息。

跳出美國

英國、澳洲、加拿大

1950年代,SIL開始在英國和澳洲開辦語言學訓練課程。這些以「威克理夫語言學訓練學校」或類似名字命名的課程,主要服侍那些希望獲得SIL學識與訓練的差傳機構,但也提起了好些有志宣教者對投身聖經翻譯事工的興趣。

這份興趣更促使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在這些國家成立。威克理夫在澳洲、英國和加拿大分別成立,各自在本國中運作,但它們在1950至60年代間,仍被視為美國總會的「分支」。

威克理夫的事工從簡單而規模小的開始,像這個語音學的課堂;機構發展至今,培訓跨文化工人的課程不單會跟不同的機構合作,更遍及世界各地。

歐洲

1960年代初,為少數民族翻譯聖經的異象橫掃歐洲,歐洲各國的教會,從德國、瑞士、荷蘭,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開始陸續差派出宣教的生力軍。1990年代初,東歐和中歐對外開放,更多歐洲國家投入聖經翻譯行列。那些在前共產主義國家生活的基督徒,因深切體會過沒有神話語的苦況,而對協助其他未有母語聖經的群體尤其熱心。

亞洲

至1980年代,亞洲國家也開始加入這個普世的聖經翻譯運動了。日本、新加坡、南韓領先,其他地方隨後。至20世紀末,共有九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加入了普世的聖經翻譯運動。

國家本土機構

肯尼亞聖經翻譯與識字教育會(Bible Translation and Literacy ) 位於內羅畢的校園。攝於1984年。

1970至80年代間,在威克理夫的伙伴機構SIL的指導下,多個國家成立了本土聖經翻譯機構(當時稱為「國家聖經翻譯機構」,National Bible Translation Organizations)。這些機構支持本土的聖經翻譯和應用語言學工作。他們也聯繫當地的教會,推動母語聖經的運用,招募人員,和鼓勵信徒為聖經翻譯工作祈禱。

國際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

威克理夫在世界各地成立的機構直至1980年仍然稱為「分支」,隸屬位於美國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當時,這個設於美國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不但面向美國群眾,也是世界各地其餘「分支」的代表。可以說,它呈現了國際威克理夫的雛型。

1980年,國際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正式註冊為公司,脫離在美國的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世界各地的威克理夫機構從此納為國際威克理夫旗下的機構;而這個第一個成立的威克理夫機構(即今天的美國威克理夫)自此更能夠專注於美國本土的工作了。

1991年,國際威克理夫決定重組。各個威克理夫機構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威克理夫內的自治會員機構,「分支」一名不再採用。國際威克理夫由會員機構監管,換言之,每個會員機構不論規模和經驗,都擁有兩票,可透過投票來決定與國際威克理夫有關的事宜。

這次重組意義深遠。會員機構成為完全自治的組織,按著本國情況和本地文化,擔起制訂策略,及發展和模塑其機構的責任。國際威克理夫的角色則變為推動、提供指標與指引、建議、給予整體方向和支援,而不再制訂監管會員機構的政策。

同一時期,國際威克理夫與SIL傳統上互相扣緊的架構也開始轉變。歷史上,這兩個機構曾長期分享同一個董事會,前者的會員往往也是後者的成員。2008年,國際威克理夫和SIL分別改組架構,設立自己的董事會。他們現在是不同的機構,各有本身的董事會。雖然兩者仍然緊密合作,但也各自跟其他在少數語言群體中工作的機構或少數語言群體本身發展新的伙伴關係。這兩個機構一面與伙伴同心合作,一面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許多威克理夫機構仍然派遣人員到SIL工作,而國際威克理夫與SIL在好些策略上仍然配搭合作。

2008年,國際威克理夫開展了一趟新旅程,就是選出了新的董事會、執行總幹事和全球領導團隊。新領導團隊開始留神觀看神怎樣在世界各地的教會中作工,威克理夫又當如何參與祂的普世宣教工作才最好。

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2011年2月,國際威克理夫成為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新名字反映威克理夫朝向的新身份。聯會竭力成為一個歡迎別人加入的社群,當中成員都是反思的從業員,好管家,和藉著聖經翻譯運動及其相關事工參與神的使命的人。我們渴望營造合適的環境,以提升和擴闊神在世界各地的教會的合作和參與,好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透過神的話語,藉著祂的子民,認識基督。

04/2024 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

資訊、教導、啟發 : 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語言群體學習用短片講故事

對一對宣教士夫婦來說,在異文化中做聖經翻譯的工作,讓他們既疲倦又繃緊。他們在家裏激烈地吵起來。 太太:為甚麼你總是責怪我?為甚麼你不去作一點事? 丈夫:我很忙啊!你知道我有多少事情要處理嗎?你知道這會議很重要! 太太:不要再責怪我了! 這對夫婦的園丁喬士把這一切聽在耳裏。之後,他把這件事轉告朋友喬爾,而喬爾恰好是翻譯團隊的主要成員。 喬爾責備喬士說長道短的習慣,兩人氣氛開始緊張起來,喬士錯誤指責喬爾參與了最近令他叔叔死亡的巫術。兩人最後揮拳相向。 後來,喬士發現了真相 —— 他的叔叔其實是因心臟病去世的。他又從一名紮根於神話語的牧者,獲得明智的建議,喬士決定向那些曾被他冤枉的人尋求寬恕。 ••• 這是二十分鐘短片 Yu Go Tok Sori Tu? 的劇情概要。在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托克皮辛語(Tok Pisin)中,片名意思是:「你去道歉了嗎?」來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在合作時,往往要與罪的交戰,這項挑戰在道歉不普遍的文化中,更為困難。這齣短片是個例子,說明尋求寬恕與復和,會帶來祝福。 2月6至15日,在巴布亞新畿內亞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舉行的國際媒體服務(International Media Services, IMS)短片攝製工作坊上,這短片是參加者四個精心製作的項目之一。參加者來自不同的背景,從領袖、牧者、宣教士,到致力參與聖經翻譯及其相關事工的個別人士。 Yu Go Tok Sori Tu在工作坊最後一天作首映。首映夜在東部高地省烏克倫巴的一間教會舉行,當地人和在巴布亞新畿內亞服侍的各國宣教士都有出席。 首映後,短片給上傳到YouTube,讓社群內外的人士都可以看到,除了在社交媒體上,還可以透過流動電話分享。 參加者在工作坊的WhatsApp 群組裏交流收到的回應,其中一人寫道: 「今天早上市場上有三個本地人(他們沒有來看首映),說很喜歡我們製作的影片。我問他們如何看到,他們說有人將檔案分享到朋友的流動電話上。他們問甚麼時候會有另一齣短片。巴布亞新畿內亞人對這類影片非常感興趣!」 另一人寫道:「阿們!我有幾個朋友在YouTube 觀看後,也說我們應該繼續製作此類影片。榮耀歸主!」 一名工作坊導師寫道: 「今天早上,在托克皮辛教會的崇拜上,一名巴布亞新畿內亞翻譯員講了一篇有關寬恕的道。講道內容談到巴布亞新畿內亞文化如何透過賠償來結束分歧,但雙方都沒有尋求寬恕或原諒,而錯誤總是埋藏在心裏,日後又再提起。這讓我在構思影片故事時,想起了我們的對話,事實上,這是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用媒體把聖經翻譯出來 短片工作坊由國際媒體服務 (IMS SIL International)培訓總監恩斯特(Andreas Ernst)設計,其理念源自用多媒體把聖經翻譯出來,有助促進「與聖經聯結」的信念。 恩斯特說:「溝通不是一條單程路,同樣地,有關『與聖經聯結』的對話,是從聖靈在我們所服侍的人的生命中工作,引發出來的。這課程以耶穌為榜樣,祂透過提問、對話,和使用本地的敘事方式,讓祂的受眾發現神的愛,並祂於他們的生命中同在。在我看來,這種方法在SIL中使用得並不足夠,所以我很高興發現巴布亞新畿內亞SIL的工作人員和合作伙伴對這種方法感興趣。」 恩斯特(Andreas Ernst)向學員示範使用綠幕製作短片的訪問技巧。攝影 :Susan Frey 本次工作坊由SIL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媒體專家費蘇珊(Susan Frey)發起並籌辦。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翻譯與短片統籌員麥嘉芙(Cathy Miedes) ,與恩斯特和費蘇珊,一同主持課程。學員學習透過錄像類型,如短片、基於圖像的聖經故事短片、音樂短片,和以訪問為本的「說話者」風格資訊短片,來呈現福音和相關真理。 費蘇珊(Susan Frey)示範使用短片編輯軟件,為學員提供實務指導。攝影:Andreas Ernst 費蘇珊說,在世界各地,隨著短片和其他數碼媒體在日常生活中越發普及,它們不再是事工的一種選擇或附加內容,而是人們預期的。 她說:「在巴布亞新畿內亞,無論人的識字程度如何,許多人仍然強烈偏好口語交流。短片可以是非常有效又有力的工具,為社群提供資訊,教導和啟發他們。」 「本課程的優點之一,是它教導參加者以符合道德和本地化的方式,使用短片。我希望它幫助我們擺脫以往的傾向,就是怎樣講述我們所服侍的社群的故事,並進而裝備這些社群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麥嘉芙( Cathy Miedes ) 主持的一節課中,學員練習取景拍攝和適切地移動相機。攝影:Susan Frey 神故事的管家 除了學習短片製作的技巧外,工作坊又強調媒體製作 —— 即使對非專業人士來說 —— 也是神使命的關鍵要素。聯會製作的培訓短片Stewardship of Story(故事的管家)強調,我們都有責任報告神在我們中間的作為的故事。 麥嘉芙說:「當與小組分享這短片時,我覺得當中信息以一種非同尋常的方式,引起參加者的共鳴。那些最初因其他原因而對完成課程表示擔憂的人,選擇留下來,並設法按時上課;有些人甚至在聚會結束後留下來,完成他們的功課。看來他們抓住了重點:我們都是神故事的管家。」 各參加者展示短片製作工作坊中使用的拍攝設備。攝影:Andreas Ernst 撰文:Cathy Miedes(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進深閱讀

04/2024 全球

展望2024

隨著新一年展開,我們驚歎神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裏所作的工。我們也展望著將要把我們連結一起的好幾個聚會和對談會。

進深閱讀

01/2024

述說聖經的故事

一個博物館竟然是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機構之一,或會令人驚訝,為此,聖經嗎哪博物館(Maná Museum of the Bible)的領袖分享說,博物館的熱忱是啟發人探索聖經、聖經歷史和聖經神學。

進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