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與教會

在聖經翻譯上,普世教會不僅是其代理;宏觀而言,教會更是聖經翻譯的目標。我們跟芬蘭威克理夫總幹事蘇撒蒙(Hannu Sorsamo)談過這個題目。

Hannu Sorsamo

你對教會在聖經翻譯中的角色,無論是在芬蘭威克理夫內部還是與聯會的同事,一直以來有甚麼看法,可以談談嗎?

全球經歷了相當大的轉變。當威克理夫運動變成聯會,它包含的不僅是西方機構,或許更重要的是,也包含了來自南半球的教會宗派,後者對教會在聖經翻譯中的角色或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認為將教會視為聖經翻譯代理的觀點,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你看看聯會的聖經翻譯哲學文件,它表達得很清晰 —— 教會在為聖經翻譯代理上扮演著主要的角色。然而對我們來說,仍然令人困惑的是教會大都沒有表現出或被視為聖經翻譯的目標。所以我認為這是現實的另一面。雖然我們現在很強調教會在翻譯上的責任,但也許沒明顯強調教會是聖經翻譯本身的目的和目標 —— 我們為甚麼要翻譯。

你認為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甚麼?

我依然不太確定,我展開了各種對話,討論我們作為聖經翻譯機構是如何與翻譯和其他活動聯繫起來的。結果,聖經翻譯好了,然後通常就會說,聖靈藉這些經文轉化個人、社區和國家。

我顯然不反對將聖靈納入我們的神學和策略,但純粹從實際的角度看,在翻譯成品和所帶來的影響之間,似乎存在很大的差距。總整來說,即使作為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我們對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似乎也沒有太多話說。

所以這是我很大的疑問。我看到了轉變,就是教會已被視為聖經翻譯的主要代理,但它還未被看為目標。

你會說這可能反映了非常個人主義的信仰思想嗎?

我認為個人主義是部分原因。這真是很籠統的說法,但我認為整個西方宣教世界,包括聖經翻譯機構,都深受我們自身的個人主義文化所影響。

在芬蘭威克理夫,我們經常在夏季參加合作伙伴舉辦的會議和活動。三四年前我們有個活動,大約有二千人參加吧。我們問了參加者一個簡單的問題:「為甚麼聖經值得翻譯?」問題有四個選項,他們可以把色彩繽紛的小球放進管子裏投票,最多人選擇的兩個選項是「因為人可以信主」和「因為母語教會才能成長」,其餘兩個選擇是「保留語言和文化」以及「使基督更快的再來」。

得票最高的顯然是使人信主,然後小部分票數來自認為母語教會增長很重要的人。我們一直以來的論述,就是我們用了幾十年的宣傳口號是「當聖經翻譯出來,人們閱讀它並尋著神的真理時,就會成為基督徒」,這基本上就是我們講述這個故事的模式。

因此,這信息是聖經翻譯帶來個人的生命轉化。

沒錯,這信息經常從非常個人主義的角度出發。然後我們發現,在我們參與聖經翻譯的許多文化中,現實是人們從不獨自閱讀,不論是聖經或是任何其他東西。如果人們讀過甚麼,都是在群體中閱讀。如果聖經帶來任何影響,都是通過使用聖經的教會,教會是福音在群體中傳播的媒介。

然而我們(在西方)並不這麼習慣講那樣的故事。我們來自個人主義較強的文化,也是非常書面的文化,四周都是書籍,從小就習慣閱讀,並且是自己閱讀的。我們來自改革宗傳統,聖經翻譯的整個論點是讓你不再處於教會權威之下,可以自己研習神的話語,得出自己的結論,正如人們現在在社交媒體上說的:「自行研究」。

這方面最近的情況不太好。

是的,但這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是我們改革宗的部分歷史。我們假設同樣的描述在全球各地都適用,這就是我們用來向公眾講述自身故事的推銷方式。

意識到這一點後,芬蘭威克理夫正在做些甚麼來推動事情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這是個好問題,如何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呢?我們過去幾年,一直苦苦思考在聖經翻譯中,教會在多個不同的層面上的角色。我認為我們與芬蘭教會的關係進展不少 —— 我們如何視教會為差派的代理,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不過在如何影響與教會的伙伴關係和差派人員上,我認為我們沒有太多實質進展,原因是我們都自己斟酌要差派人員到哪裏去,做甚麼。我認為我們仍然面對這個問題。

我想告訴你,有些聖經翻譯項目的計劃和實行方式,並不支援教會的建立和增長,故此我們不再差派人員參加這些翻譯項目。我想說的是,我想或有一天我們會有這個明文規定,但我們目前沒有能力開展這些對話。

為甚麼?

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問題,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平衡。一方面,我們不想急於推動自己的想法,卻想先聽取伙伴的意見。我們不想按照自己的假設去做,然後告訴我們的伙伴他們應該做甚麼。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對教會的角色有著非常強烈的想法,希望看到我們的工作人員最終在重要的項目和崗位上服侍。

你也很清楚未被使用的譯本,或我所說的「裝箱譯本」的問題。我們不是僅僅為了讓人擁有聖經這本書而差派人員去翻譯,但事實上,在與伙伴建立的這種關係,以及我們可以真正參與的對話層面上,我們正在努力,卻還未達到目的。

你如何看科技在這一切中的作用?網上會面能夠為推進這種思維帶來影響嗎?

也許,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工具。科技使我們能夠在不出行的情況下,與我們的合作伙伴進行更頻繁的對話,所以是件大事。不過我認為僅靠技術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時間和人力的投入。對開始在Zoom上建立關係,我其實有點不樂觀,就如我們以為一旦進行了許多Zoom視像會議,便能分享共同的異象,達成共識,坦誠討論事情的種種假設。我仍然信靠面對面的交流,並在他人身處的環境中了解他們。

過去兩星期,我面試了十五位希望成為我們的宣教統籌員的申請人。我們實際上在這方面投資,希望能物色到一個能夠進行跨文化對話的人員,並且這人能用比我們更好的方式建立跨文化的合作關係。

請分享一下1月時你在人員論壇(People Forum)上的講話,有沒有想向受眾傳達的一兩個要點?

是關於教會的,但更多的是我們與這裏的教會的關係。在芬蘭威克理夫,我們不希望再視教會為我們事工的資源供應者。相反,我們希望看到自己服侍教會,既建立教會的異象,也為教會差派工人。

有時我們會被語義束縛,現在很流行這麼說︰「我們不差派工人,我們幫助教會差派工人。」嗯,對的,這可能表達了我們的一點願望,但我認為我們實際上仍然差派人員,所以我不會迴避這句話,不過關鍵是「我們不會不顧教會就差派工人,而是代表教會差派工人」。

讓我舉個實例來說明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入會程序。母會要跟申請人一起參與加入我們的過程,除非申請人的母會與他們一起申請,否則我們不會考慮。我們不會差派這些人,也不會處理他們的申請 —​​— 如果我們那樣做,我們實際上就是說整個重點只不過是差派人員而已。然而相反地,我們現在說的使命不是差派工人,而是加強教會和基督徒群體在聖經翻譯中的參與。

當我跟我的同事分享這做法時,有時他們的反應是:「嗯,這都很好,直至你遇到沒有母會支持卻非常出色的一名申請人或一對夫婦,那你又會怎辦?
嗯,我的回答是,我們會鼓勵他們找一所教會,參與其中並成長,與教會分享他們的興趣和異象,然後幾年後再來找我們。

這是實際方法之一。我們不是通過派出了多少名人員來衡量我們的成績,而是通過他們的參與能怎樣建立教會。

這個過程看來跟一些長期人員過往經歷的很不同,對吧?

就我們目前的部分成員而言,由於他們是以個人身份加入,因此他們只是認為其母會沒有真正參與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他們的母會可能是按照其財政預算來提供經費上的支持,但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當他們十年或十五年前加入時,威克理夫的做法並非如此,我們當時沒有詢問他們的母會,只是簡單問︰「你有足夠的支持嗎?」所以我認為通過與教會領袖開展對話來開始整個過程,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當你跟其他機構的同業交流時,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世界各地,你認為他們在這方面上支持你嗎?

這很難說。但我想可以說的是,與我討論過這件事的人 —— 我指的是歐洲威克理夫聯會機構的人,有些人完全同意,而且會做幾乎一樣的事,其他人會說這原則上確實很好,但要怎樣實行呢?你有這麼好的人員想要差派,但他們並沒有完全符合這教會的條件?嗯,我們真的不認為這是個條件,卻認為這是差派這整件事的整體態度。如果欠缺教會的力量和參與,我們是不會差派人員的。

這是否也意味著幫助教會將宣教看為一場集體運動?

是新興的範例或甚麼都好,都有這樣的說法 ——「每個人,每個地方」。我不是批評它,它有很多好處。不過每個人都是宣教士,並你可以去國外工作,成為宣教士,追隨你的夢想,這裏做一段時間,那裏做一段時間,這種想法可能未能為教會在差派人員方面,在集體洞察力上帶來太大的空間。它更多是短期而即興的,像是追隨自己個人的異象。

這聽起去可能很負面,我不認為它是如此負面的,它也有很多好處,但它未必與教會是宣教的主要代理的想法吻合。

你也談到教會參與,不一定意味著教會與威克理夫合作,對嗎?

我們嘗試與教會建立共同的宣教與聖經翻譯異象,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讓這些教會透過我們的機構參與宣教,我們更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目標。即使他們最後藉著其他機構,例如芬蘭聖經公會或其他聖經翻譯機構參與,我們也做好本分了,我們成功了,因那是我們使命的一部分。相反,如果這只是讓教會與我們建立關係的工具,那當他們去參加別的機構時,我們就失敗了。所以這是我們既定使命和實際操作的另一個變化。

那麼,這是廣泛神國思維與單一機構思維的對比嗎

我們曾認為自己是芬蘭人參與聖經翻譯的瓶頸,這是我們五年前制定策略和審視自身歷史時的自我評估。當時,我們意識到那就是我們的身分,我們在那裏是管制誰可以參與,我們是關口,決定誰可以獲差派。後來我們的想法和看法卻開始跳出框架,嗯,他們透過哪種渠道參與實際上不重要,那也許是我們,我們提供了平台,但不一定是我們。

就此,我對兩種回應感到興趣。一是教會的回應,你得到熱烈的贊同嗎?二是你機構內的人員,這是個艱難的轉變嗎?

我認為我們的機構內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成員非常支持,有些卻回應說︰「好吧,如果你在我們申請入會時用這種方式,我們就永遠不來了。」顯然這是很難回應的,如果我說「沒錯,你不會來的」,那就太冷漠了。所以你不會想這樣說。但我認為有人這麼說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其母會不一定如此投入,以至在當時會承諾支持他們。那麼我們的角色應該是與那所教會建立關係並對話,我們顯然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不過,是的,人確實對此有保留。

至於教會的回應,包括我們在芬蘭的合作機構,他們是宗派的宣教機構。在過去五年裏,他們的反應非常正面。與其說我們會明確分享這種理念,不如說我們會努力實現出來。我們收到了很多回應,說︰「跟你們合作實在很好,因為你們沒有急於推動自己的想法,不是想向我們推銷甚麼,你們看來真的很在乎這異象。」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回應。

那很有意思,我猜想是否還有許多教會有這種想法 —— 宣教機構是在賣東西,而教會的角色基本上只是給錢?

沒錯,我認為有時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才能克勝這種印象。就投放時間來建立關係而言,我們距離理想目標還很遠,但我認為這是我們必須做的。不是一次探訪就能改變看法的,這需要時間。.

 

撰文:Jim Killam, 威克理夫國際聯會

聯會機構可下載及使用文中圖片

大使命現狀報告

聯會兩位專家就洛桑運動一份重要報告的反思

進深閱讀

與泰森對談 —— 關於手語聖經翻譯顧問工作

泰森(Stuart Thiessen)是DOOR International的手語聖經翻譯顧問。他本身也是聾人。我們以書面訪問了他關於手語聖經翻譯顧問工作在全球聖經翻譯運動中的情況。

進深閱讀

資訊、教導、啟發 : 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語言群體學習用短片講故事

對一對宣教士夫婦來說,在異文化中...

進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