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願景的再思

編按:距離2025年愈來愈近,中華威克理夫總幹事馮家熙帶領讀者再思聖經翻譯運動的2025願景,以及威克理夫國際聯會往後的旅程。

撰文:馮家熙(中華威克理夫總幹事)

前言

再過五年,「2025願景」(編按:Vision 2025,或譯2025異象)便要「到期」,中華威克理夫今年二十五歲,也參與在這個轟轟烈烈的運動中,面對後願景的未來,我們得先評估2025願景帶來的改變和影響,方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重大提案

1999年6月在國際威克理夫的大會上,一眾代表通過了一個關乎聖經翻譯運動未來方向的重大提案,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2025願景」,這個提案的內容如下:

鑒於所有民族迫切需要用自己最貼心的語言明白神的話語,基於我們的歷史價值及我們信奉那位使不可能變為可能的神,我們立下願景:「在2025年以前,為每個需要聖經翻譯的族群開展工作」,我們承認不能僅僅經由加倍努力,繼續現有的工作模式而達成任務。我們必須作出重大改變,包括我們的態度和工作模式…⋯為此,我們承諾尋求神的指引,並服從祂,無論祂如何領導新的方向。(WBTI 1999:5)

宣教學含義

「2025願景」涉及最少九個宣教學上的含義:(1) 聖經翻譯在仍沒有聖經語言族群的迫切需要;(2) 押上一個日期作為驅動力量;(3) 認識到達成目標不能單憑加倍努力;(4) 必須採取不同的態度和工作模式;(5) 強調能力建立和續航力;(6) 更看重內部和外部伙伴合作;(7) 對工作方法敢於嘗試和創新;(8) 重新承諾完成任務;(9) 渴慕聖靈。(WBTI 1999:5)

革新革名

基於上述的指引,國際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國際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 International)改組為威克理夫國際聯會(Wycliffe Global Alliance)的主因。在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擔任改革旗手的總幹事范克林(Kirk Franklin)甚至在一次亞太區領袖會議中透露,他曾經想過將「威克理夫」從機構的名字中剔除!因為在國際威克理夫改組為聯會時,聯會成員一半以上都沒有威克理夫的背景,他們加入聯會是因著普世聖經翻譯運動。雖然范克林最終放下了這個革「名」的想法,但也看出作為威克理夫的領袖,他對宣教學含義(4)及(7),即「必須採取不同的態度和工作模式」和「對工作方法敢於嘗試和創新」的深度反省,差會的改革帶來以下各種改變。

1. 海納百川

基於達到2025的目標不可能單憑國際威克理夫達至,而是要加強內部和外部伙伴合作關係,於是出現了「七個參與領域」(Seven Streams of Participation,或譯『七道參與溪流』)及相關指引,舉凡在七個領域中參與聖經翻譯運動的團體,都可申請成為聯會的會員。這七個領域包括:(1) 教會、(2) 禱告、(3) 經費、(4) 人員、(5) 聖經翻譯中職能的培訓、(6) 聖經翻譯項目、(7) 專業服務。1999年,國際威克理夫在全球的會員機構數目不到四十,改組後的威克理夫國際聯會,會員機構數字已經超過一百。

2. 去除階級

改革前,國際威克理夫各機構有不同的身分 —— 有在大會中有投票權的會員機構;有參與大會但沒有投票權的觀察員機構;有在翻譯工場上與威會合作,但不是會員機構的機構…⋯機構身分不同,介定了他們的權利與義務。從1942年威克理夫在美國創立、發展、壯大,到成為一個國際性機構,一直是個階級架構的組織,然而為了實現2025願景,威會必須去除階級。在聯會的架構下,資深機構如英、美的威克理夫,參與人數眾多如美、澳、韓等地,都得與聯會簽約,重新「加入」成為會員機構,而每個會員機構的權利與義務基本上是相同的。

3. 西風東南漸

如果以1999年定立2025願景為分水嶺,1999年前的威會,即或當中有為數不多的非西國成員,本質上仍是個西國差會,其行政、組織和領導方式有著濃厚的西方色彩,溝通的語言為英語。2011年國際威克理夫改組為聯會時,差會的會員組合已經起了重大變化,會員機構數目很快增加到一百個以上,其中七成來自東方和南半球,領導團隊成員有來自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太平洋等地區的,溝通語言除英語外,也加入了法語、西班牙語、華語和葡萄牙語。
其實全球化浪潮促使威克理夫經歷了兩次重大的典範轉移,第一次在上世紀90年代,從中央化到去中央化(Decentralisation),第二次是1999年至2011年,從去中央化到本色化(Contextualisation),現今聯會的角式基本上是一個平台,讓投入譯經運動的各單位,相互合作,共享資源,完成神託付的宣教使命。

4. 譯經進度

今年已經是2021年,四年後到底「為每個需要聖經翻譯的族群開展工作」的願景能否達成?「2025願景」對譯經進度帶來怎樣的影響?以上兩個問題都是很多關心這個願景,為此禱告和奉獻的人想知道的。雖然離開2025年仍有四年,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很確定的「不能」!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從數據分析出來。

「2025願景」是在1999年提出的,但翻譯運動的動能要一段時間才能醞釀出來,因此譯經進度我們以1996至2006年為「2025願景」前期的採樣,2010至2019年為「2025願景」後期的採樣,1996年已有新舊約全書,加已有新約,再加已有部分經卷的語言共有2,086種,到了2006年則是2,402種 [1],增加了316種,2010年已有新舊約全書,加已有新約,再加已有部分經卷的語言共2,565種,到了2019年則是3,384種,增加了819種,即世界上有聖經翻譯的語言數目增加比率為316:819,換句話說,有聖經翻譯工作展開的語言在「2025願景」後加速了接近三倍。

5. 譯經訓練

隨著很多宣教工場上的教會日漸成長、成熟,並領受聖經翻譯和宣教願景,投入譯經工作,傳統的譯經訓練模式也要跟著改變。過去威會差派宣教士進入工場,先得接受語音學、語言學、造字、文法分析等訓練,預備在工場上一切從零開始。當然這些訓練對進入一個文化和語言都不同的工場,仍然十分重要,不過隨著愈來愈多翻譯工作由當地教會開展,他們更需要的是有翻譯工作經驗的教練和翻譯顧問,培訓當地的譯經人員。聯會亞太區的「神使命中的語言與翻譯」(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in the Mission of God)是一個新的譯經訓練課程,但還是在摸索階段。

結語

「2025願景」很快走入歷史,這個願景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結果」,不過卻帶給國際威克理夫宣教神學上的反思,革命性的改變,完成了機構內部重要的典範轉移,「2025願景」這個規約式的宣示(prescriptive declaration)標誌著西方宣教領導模式的高峰,但隨著機構改組成為聯會,更多會員機構加入,各地區宣教領袖的興起,未來類似「2025願景」規約式的宣示在聯會中將成絕響,取而代之的會是多元中心(polycentric)、多語進行(polyphonic)的譯經宣教運動遍地開花。

* 相關數據參考威克理夫聯會統計及維基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ble_translations。

01/2025

說的是他們的語言

課程讓牧者和其他領袖重新認識教會的角色和在聖經翻譯上的責任。

進深閱讀

「我終於明白翻譯是關於人的」

聯會與YWAM怎樣發現共同點

進深閱讀

在巴西,一個異象落實

在長老會一些神學院,和一個聾人翻譯團隊裏,一個課程點燃起一股共同的熱忱。

進深閱讀